第五章 隐灵宝刹 经藏手札

在亲自为秦桧选定福地,携带家眷临走之际,于福地前,一代风水宗师赖布衣很悲愤地说:“此地不发无地理,此地若发无天理!”发下如此的重愿。

众所周知,风水地理是风水地势龙脉的原理,推算出天地山川钟秀的龙气运行所在,而收为己用,以山河大地那么大的灵气来注入一家之运,不可能不发,否则地灵的道理便是虚假骗人的了。

这好比坏人得到了枪械,也可以用来杀人一般,古时为人刻薄无德的人,依靠各种手段占据福地埋葬先人的人,后世子孙福寿皆占的不下于少数,自然之大,对外人的态度皆是一样,不会为了个人得失,而影响风水地理脉络。

然而秦桧将祖先山坟移葬此福地后,让诸多的风水师前来观礼,每个人都称赞那赖布衣的神迹自叹不如,无不奉承秦桧的福寿无双,听这番话秦桧自然也是很洋洋得意,以为不久必当有机遇,所以便勾结番邦结党营私,妄想将来自己可以封王封候。

哪知数年之后的有一夜,天昏地暗,狂风暴雨,雷电交加,竟然山川都被也都移了位,改了形,差之毫厘,却已是天渊之别,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赖布衣原来布下的福地一夜间被改成了灭族抄家之地,秦桧也落得应有的结局。

这便正如关圣帝君在《明圣经》中说:“直心直受真福,巧计巧来祸”。这正是无福消受,天夺其算!也应验了后句‘此地若发无天理’!但凡熟知地利风水的人士,需知天下之事,地脉可循,天道无常。

离渊家道中落,人对旦夕祸福了然于心,对风水的理解很透彻,也很浅显,透彻的是他能够发现这世间祸福转化之道,浅显的是他的风水秘法知识的浅显,风水之事不必执着,虽然这其中离渊如今只是普通走脚的风水师,但并不代表离渊是呆板固执守旧之人。

在另一方面,虽离渊如今的风水师生涯还不算太长,但要论眼光独到之处,也比哪些个混日子的相师好的多,早年离渊作为少爷,家世殷实,家中经营着一家四宝古玩斋,父亲离承谷本就懂得一些地理阴阳信息,自己耳濡目染的对这些风水相师之道,了解的颇深。

再加上自小离渊本人的兴趣所在,常常去家中附近的隐灵寺找僧侣门去玩,一些流通法器器物之类的东西自小接触,对他的收获算是不小了,至少是对佛家的一些忌讳说辞了解一些。

或许因离渊家中是古玩斋的缘故,从小他花费在古玩店的时间要比其他地方更多些,再者父亲离承谷自觉从小对离渊有所愧疚,如此而来离渊从小做事就随着他本人的心愿,离渊没有正经的在学校读过书,只是参加了隐灵寺一处私塾性质的居所,跟一些身份相当的年轻人跟着其中的老年僧侣学习。

隐灵寺的僧侣大多是博学之士,各方面的人才都多少有一些,学识见解方面比一些学校的老师要深厚万分,只不过这些僧侣都有一本难以表述的往事,或是婚姻或是家世,这才无奈的遁入了隐灵寺,远离尘嚣。

起初这些隐灵寺僧侣开办的私塾,并非是为了钱财之类的,而是期间无着禅师为了答谢周边古玩斋的一些香火支持,弘扬佛法之所,谁知后来周围的众多香客,将这,慢慢的演变成了如今的这种情况。

最令离渊感到不错的是,隐灵寺内部的孤本藏书很多,古籍分类从经史子集至灵怪异,无不涉及,其中的风水阴阳的典籍当然更是多不胜数,风水前人的亲笔手记也存世不少,也不知道隐灵寺是如何得到的这些手札,离渊也不止一次的在想,莫非这些和尚们有时候也替别人堪舆风水,赚取一点外快?

由于私塾学习的缘故,离渊对这些《藏经》《宅经》之类的风水入门书册,翻的不下百遍,再加上离渊年轻时游历在外,意外得到的那半本不同寻常的《撼龙经》,离渊在风水典籍上的涉猎,已经远胜旁人,特别是那些风水大师亲手撰写的手札,里边更是很多言简意赅不同寻常的涵义,让离渊本人受益匪浅。

随着游历的日子增长,离渊在风水上的感悟也是随着积累,眼光已经不输于一般的相师,风水的层次已经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渐的庞大起来,风水相师的第二层次,差不多也已经触摸到层次界限。

……………………….

不过,这期间让离渊真正踏入风水师生涯的原因,更大的是来自一次出外鉴宝的过程,在回程中得到了受益匪浅的半本《撼龙经》,得之可谓真的是机缘巧合,注定要走上风水道路的生涯。

乱世黄金盛世古董,是一句中国俗语,盛世时期,经济繁荣而且秩序良好,古董这种东西,肯定会不断增值、而且不容易受到损坏。乱世时期,古董就不行了,又有贬值风险、又容易破碎。在九十年代初那会市场经济也是刚刚起步阶段,古董的价值还没用完全的开发出来,很多的乡下家中还有古董的也不知道具体价位。

趁着闲暇时间经营古玩斋,离承谷也常常安排家中独子的离渊,带着老伙计下去乡下收古董,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去拾漏,在出外收古董的地方,往往是穷山僻壤抑或是闭塞的村落,这一来一回往往有时候要几天,迷路露宿山野是常常有的事情,这半本《撼龙经》就是那个时候意外寻得的产物。

在十六岁夏季出门的那一年,一次向长江上游溯游捡漏之际,夜里坐船下江回家的时候,遇到了风浪偏离主道,误入了长江的一条支流,夜深人烟稀少,离渊凭借着经验判断出下游不远处,很可能就是支脉中水网路最复杂的陇水之中。

陇水在外人看来,只是属于钱塘江的一条不起眼的界限,但在行船为生的人看来,却绝非这般寻常,在如今的浙江省中部地方,有一处浅浅的水滩横在钱塘江上下游之中,今人都称七里陇水。水浅滩急,行船不易。有时逢着大风,驶行便比较容易,所以历来有两句传说,叫做:“有风七里,无风七十里”。

这话凡是钱塘江船户和两岸居民谁不知道,这是后来的话,陇水若在上古时候,却不叫七里泷,称为伏龙潭。这个取义乃是更有来历。

这地方离渊来过一次,陇水本身是山水风景俱佳之地,民风也较为的淳朴,由于水质清澈,直到现在还有人在那里放生乌龟积德,可是那些放生的也大多只是给自己找一个借口罢了,因为他们在上游放生,下游的渔民就会撒网再次把那些乌龟一网打尽,然后再卖给那些想来这里放生的人,这件事让离渊对这地方了解的比较的深刻些。

而且让离渊更加好奇的是,陇水这一带的地域传说,与龙的生息丝丝相关,几近繁杂多样,彼时七里泷的名称还不盛行,伏龙潭的名称,既不曾发现,作书人也不曾考据到那个最初的潭名。总之这地方是钱塘江最深之处,所以称为潭。

这杂乱的众多龙渊传说之中,几乎都是从一个伏龙潭传说演变来的,也就是盲龙传说,此宝典更加使得这陇水地方神秘莫测,盲龙的另外一个身份其实本是绳龙。

古时候的人们器物粗陋,生产习性以最简单的为主,那时普通穷苦人民所用舟楫之类,也不甚完备,况且遇此深潭,危险可知。他们没法可想,只有互相连络起许多大船,同进同退。

这般做的目的,一则增加船身的力量,免被巨风刮去;二则人手既多,照应易周,这等法子,别说那些渔民他们笨拙,即如现在开明之世,那批乡人驶行木筏,也还沿用这个规矩咧,不过现时所用联络各船的器具,多已改为铸造铁练。彼时却统用竹篾编制的厚重绳缆,这是今昔不同之点。

自从七里泷-联船之制发明以来,果然安全了不少,江中行舟,已不见得失事,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危险,就像这成龙的盲龙出世一般,即因数条大船,在外江忽然遭遇百年的大风,沉没潭底,船中人畜,果然一时三刻,死得干干净净。

这沉船事件不足半年就消失的七七八八,就是比较坚固的一应竹器具,和木板制成的巨大船身,不上几年,也因霉而腐,因腐而化,和潭底土泥化为一体,不料待沉船之上百物皆化之后,独独留下那条原本锁四周船只的竹篾绳缆。

这般以来,那沉船上原本备受约束的千丈竹篾绳缆,忽然大大的自由自在起来,有时风轻云淡浮到水面,漂个十里八里;有时浪潮奔涌沉下水底,躲个三年五载,看看过了三百年,不但不见腐化,反而闪闪生光,隐隐见彩起来,较之以前更加的神化。

这个大概是因竹篾绳缆性,本较竹木杂物来得坚韧,而且体质不重,易于浮起,时而受日光之锻炼,时而受月华之沁浸,历年既久,竟成一种转世的生物,有机之灵体。正是日月无意栽培他,他却得了天地自然之陶成,居然也成了一种龙体。浑身鳞甲和口鼻须髯,无不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