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千古一帝》创作谈

我写《中华五千年文化经典》丛书历史卷及谋略卷时,就深深地被战国至秦汉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艰难和悲壮所震撼。这段历史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一段极其惊心动魄、极其悲壮、极其辉煌的时期。因为从此中国上了一个大台阶,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因为这一时期辈出了一批像天上银河一样璀璨的人物,他们改写了历史,历史也成就了他们;因为这一历史时期,集中了中国权力斗争的典型和险恶,汇聚了谋略较量的高超和诡谲,反映了历史兴衰、民族存亡之时人性的大暴露;因为出了个像天上太阳一样的政治家、军事家秦始皇,所以使我兴奋不已,而决心要写一部反映这段光辉时期的历吏小说,这就是我写《千古一帝》的动机。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皇帝,是一位值得让中华民族骄傲的皇帝。他的伟大不仅在于他统一了中国,更在于他建立了中央集权,影响了中国几千年。如果不是这样,那么中国不知还要有多少场战争,还要死多少人。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秦始皇,那么中国还会陷入封建分封的状况,就有可能被分割成许多小国家,而不是现在的泱泱大国。所以秦始皇无愧为一位超五帝越三皇的千古一帝。

可是,在人们的印象里,秦始皇是一个暴君,甚至把秦始皇作为骂人的词儿,这实在太让人痛心。所以,我决心展现秦始皇的光辉和伟大,在人们心目中恢复他的英雄本色,这就是我要塑造这个人物的目的。

春秋时期由于诸侯割据,而有大大小小百余国家,随着诸侯国势力的逐渐强大,周天子的威望一再下跌,于是进入了春秋五霸大国争雄的局面,其实只是四霸,因为宋襄公不足以为霸。首先是名声赫赫的齐桓公,因为用了管仲进行改革而强盛起来,举北杏盟会称霸中原,但因八国之会,只来了四国,于是齐桓公开始了对不来朝拜他的鲁、卫、曹、郑四国进行讨伐,从而导致了春秋的吞并战争。

与此同时,距齐国较远、位于南方的楚国逐渐强大起来,野心勃勃的楚庄王以“此鸟三年不鸣,鸣则惊人”之誓,继而问鼎中原。,而位于楚国北部的晋国,自从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返国后,也开始强大,又想作为第三个霸主称霸中原,楚国当然不服,于是爆发了规模浩大的晋楚城濮之战,结果楚国战败,大名鼎鼎的晋文公以“践土会盟”称霸中原。正当齐、楚、晋三国轮番称霸之际,地处西部的秦国悄悄壮大起来,威风凛凛的秦穆公也想称雄中原,于是引出了残酷的秦晋决战,结果秦国成了许多小国朝贡的强国。这就是春秋五霸时期。五霸衰落后,强秦逐渐显示他的威力,春秋诸国进入了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的混战,所以才有“春秋无义哉”之说。

其实春秋并非不是义战,春秋时期由于不断的兼并,到战国时,已由百余国家统一为十几个国家了。即:周、秦、楚、宋、卫、齐、燕、赵、韩、魏、鲁、中山、滕、邹、费等为中国的统一,完成了第一阶段。经过战国时期不断的吞并战争后,只剩下了战国七雄,即:秦、楚、齐、燕、赵、魏、韩七国。中国的统一又进了一步。

到秦昭王时代,中国的大一统进入到了第三阶段。公元前260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攻打赵国长平,赵军大败,白起坑杀赵军四十余万,从此拉开了强秦与六国的差距。秦庄襄王(子楚)时,吕不韦灭了东周国,更确定了秦国将一统中国的决心。

经过春秋及战国两个阶段的铺垫,到秦始皇时代,中国的大一统已进入决战阶段,经过八百年的分裂,一个一统中国的历史机遇已经来临。就在这个时候,秦国出了个秦始皇,他抓住并驾御了这个机遇,从而使中国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进入了统一六国的新纪元,这就是本书的历史背景。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主张统一、反对分裂的民族。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求统一的历史。统一使社会进步,分裂使国家落后。统一推动历史,代表光明;分裂阻碍历史,代表黑暗。

本书通过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程反映了中圉历史上统一的艰难和悲壮,从而倍感今天中国统一的来之不易及人民对统一的渴望。这就是本书的主题思想。

本书的人物个性都极其复杂,如秦始皇、李斯、吕不韦……个个都心怀鬼胎,一个比一个更狡猾、更聪明,他们的个性几乎都存在着典型的两面性,如秦始皇既是一个刚毅果断、霸气冲天的皇帝,又是一个贪生怕死、轻信小人的人。吕不韦既光明磊落、胸怀壮志,又阴谋诡谲、老谋深算。李斯既是忧国奉公、中流击楫的宰相,又是忌才妒能、屈节辱命的小人。赵姬既是一个含辛茹苦的伟大母性,又是一个水性杨花的风流太后。赵高既是一个隐忍负重、复国雪恨的壮士,又是一个阴险狠毒、手段残忍之徒。这就揭示了一条真理,复杂的历史往往产生复杂的人性,复杂的人性又往往能映衬历史的复杂性,这是辩证的统一。本书重点描述他们人性的两重性及转化,通过他们复杂的人性更深刻地揭示中国这段历史的尖锐。

第一,秦始皇是一位有雄才大略、男性魅力四射的皇帝。

前已述及,秦始皇对中国最大的功劳不仅是统一了中国,更重要的是开创了中央集权,从而使中国保持了几千年的大国局面。也许有人会说,中国当时已具备了统一的条件,即使没有秦始皇,别的人也同样可以。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秦始皇,中国一统六国的时间可能还要后延,甚至还有可能出现长期三国鼎立的局面。

秦始皇赢政是我国最有大帝气质的君王,他的大气表现在他的霸气、他的高瞻远瞩及刚毅果断,所以他是中华民族大帝气质的典型。

他的谋略符合历史的潮流,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割据,战争频繁,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人民需要安宁,中国需要统一,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愿望,正是代表了人民的愿望。所以他的战略是进步的,他及时地把握了这一历史机遇,正表明了他的非凡气魄。

在尖锐的斗争面前,他刚毅果晰、不畏人言而采纳了李斯废除分封制、实施郡县制的主张;他用人不疑,关键时候,他敢举倾国的兵力交给王翦去征灭强楚:他发现了韩非的法家理论,不惜以武力去向韩国索人;他不计较尉缭对他的挖苦,而拜他为国尉;他还善于改过,李斯的《谏逐客书》使他迅速纠正了排外的错误。他的大帝气质可以说不胜枚举。

霸气,是秦始皇的典型个性,本书突出写他的这一气质,这是帝王之气不可少的。他想超五帝越三皇的霸气成就了他的大业,却又因霸气而形成的独裁,使他陷于专制、专横,终于走向极端而使朝政毁于一旦。

可见,事物总是这样,呈现着两面。

秦始皇又是一个个性极其内向的人,这和他童年蒙受的苦难有密切的关系,在他没有实权的十年里,他能隐忍韬晦,蓄积力量,然后出其不意地把嫪大及吕不韦的势力一网打尽,为他一统天下扫清了障碍。然而正由于他的这种高度内向、高度暴戾的个性使他走向了极端化,而且愈演愈烈。首先,随着权力的高度集中,使他的专制主义达到了顶峰。尤其从权力的专制走向了思想的专制。由于畏惧历史,而试图消灭历史,从而导致了焚书坑儒的恶果。其实,愈怕历史的人,愈难逃历史的惩罚,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在没有民族危机和权力危机时,根本就没有必要进行恩想专制。结果不但使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陷入黑暗,而且开了中国思想禁锢及文字狱的恶风。继之,由于法制的极端化,而实行酷刑苛政,导致秦朝统治极端暴政化,终因不施仁政,而失了人心。又由于享乐的极端化,而大修阿房宫;贪生怕死,几次巡回去海边求仙问药;还大修皇陵而横征暴敛,导致人民敢怒不敢言。任何一个朝代,只要到了人民敢怒不敢言的程度,就意味着这个朝代末日将至,结果终于爆发了农民起义。

秦始皇的失败在于他不善于应用辩证法,终因思想极端导致行为极端,而走向了历史的反面,从而引来了王朝的短命。

怎样评价秦始皇?

秦始皇无论功与过对中国历史都产生了几千年的影响。所以对这位皇帝的评价决不能简单的认为他是一个暴君,恰恰相反,他是一位英明的皇帝。他的功与过只应是三七开,他统一中国,开创中央集权,统一中国文字、货币、度量衡……都使他无愧为千古一帝的称号。所以对秦始皇的评价,首先应该肯定他的功劳,他的伟大和他的贡献。

本书是从正面展示秦始皇的雄才大略,讴歌他的伟大,同时也对他的极端化,以及残暴戾厉的人性作了无情的鞭挞,从而让人们从历史吸取教训。

秦始皇失败的教训何在?

秦始皇以血流成河、尸骨成山的代价换来的一统江山,仅十五年便完了,实在令天下震惊。分析之,其教训主要有:

一,后继无人。

秦始皇忽略了培养接班人这一重大的问题。而是过分自负,过分相信自己的能力,所以一旦有不测,整个国家便很快完了。假如他早立扶苏为太子,早培养好继承人,那么是不可能出现这样悲惨结局的。一句话,秦始皇忘记了“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这个根本原则。

其二,害怕历史。

历史本来是一面镜子,不但不应该害怕而应该以之为鉴。中国五千年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奋斗史,其中有相当厚重的历史矿藏,内含丰富的历史经验,是一部饱蘸中华民族鲜血写下的教科书。实践证实,凡善于吸取历史教训的国家必然兴长,不善于吸取历史教训的就容易丧失江山。秦始皇从害怡历史到消灭历史,企图以烧毁史书、坑杀仕人、压制不同意见来回避历史,结果走向了历史的反面。

据考古学者报道,陕西咸阳附近有五十厘米厚的灰层断岩发现,可见秦始皇焚书坑儒确为史实。

其三,不施仁义。

综观中国历史,桀纣为什么被天?秦隋何以短命?就是因为暴虐不施仁义,以致失了人心。根本原因是忽略了“得人心者得天下”这句千古颠扑不破的真理。

第二,李斯是一代杰出的宰相。

李斯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物,由于他个性的两面性,导致了他功过相抵,毁誉参半的结局。李斯是一个了不起的政治家,但最后却堕落成了一个可怜的小人,最终被赵高害死。

李斯曾以著名的《谏逐客书》打动了秦始皇的心,也改变了他的命运。秦始皇终于重用了李斯,并成为了他的左右臂。

李斯以他政治家的洞察力,协助秦始皇驾御时局,攻破六国,实现了中国的大一统,在历史上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他力谏秦始皇反对分封诸侯,创立郡县制,实施新官制,加强中央集权,为巩固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立下了大功。他力奏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为中国文化的统一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足见李斯政治远见之杰出。

李斯又是一个小人,他妒嫉和陷害才过于他的法家杰才韩非,反映了他的虚伪和狭隘。他倡议焚书坑儒,亵渎和摧残了中华文化,反映了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压制不同政见的丑恶。他屈从和参与了赵高及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的阴谋政变,篡夺了政权,把一个经过历代艰辛建立起来的秦朝毁于一旦。

本书反映了他个性的两重性,并突出表现了一令人性问题,即当私利不抬头的时候,他可以是一个踌躇满志的政治家;但当私利占了上风之时,他又可以一落千丈,成为一个卑鄙的小人。李斯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人物。本来凭他的雄才大略和丰功伟绩,他堪以名垂千古,但他参与了阴谋勾当,又足以遗臭万年,说明政治家和阴谋小人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转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私利占了上风。所以,在国家兴亡、民族存亡之际,一定要警惕这种人的急速转化。

李斯的两重性导致了他的功过相抵,正如司马迁所评价的,假如他不是因为晚年失节,那么他完全可与周公、召公相比肩。然而中华民族从来是最重气节的,岂容变节的小人?

这就是李斯,这就是历史,无情的历史。

第三,吕不韦既是一代杰相,又是一个典型的乱世英雄。

吕不韦原本是个商人,因为发现了一件奇货——秦国在赵国的人质(名异人)而突发奇想,不愿再当商人,想在权力上玩一把。

于是倾尽家产跻身政坛,拥立了两代秦王,终于当上了宰相、仲父而权倾朝野,相当于无冕之王。如果不是因为遇上了秦始皇赢政,那么他完全可以进一步称王称帝而雄霸天下。

吕不韦的性格是双重的,他既是一位胸襟坦荡的政治家,同时又是一个阴险诡谲的阴谋家。他既广施仁义又心怀不轨,所以他既拥立了秦庄襄王(子楚)及秦始皇,又对秦孝文王(安国君)尤其对庄襄王的死有重大嫌疑,史载:“国人皆疑之。”

吕不韦既聪明又愚蠢,他不善于隐晦而锋芒过露。他用《吕氏春秋》“增减一字者,赏千金”进行民意测验,以显示他的势力,而恰恰这一显示,使年轻的秦王感到了他的咄咄逼人而决心除掉他。

所以,吕不韦的死是悲剧性的。

吕不韦又是一个很讲义气、很重仁道的人,所以他死后,竟有几千人在秦始皇的高压下,不顾生命危险,千里迢迢赶到蜀地去开追悼会,并把他的棺木扶运到他的封地安葬。

本书集中表现吕不韦倾尽家产拥立两代秦王的非常之举,以及掌实权后的出色的经国之才,突出了这位既是一代杰相又是一个乱世英雄的秦代奇人的非凡才华。

第四,赵高是一个阴谋颇覆者。

赵高是本书的反面人物,也是重要人物。他是一个阴谋颠覆者,赵国的复仇者。他的谋略阴险而狠毒,可以说就是赵国安置在秦始皇身边的一颗定时炸弹。他长期隐忍,长期深伏不露,直到秦始皇病重才开始显山露水。

赵高的计谋和秦始皇正相反:秦始皇是阳谋的代表,他的计谋光明磊落,高瞻远瞩;而赵高则是阴谋的典型,在秦始皇时期他使的是鬼蜮伎俩,秦二世时他又为虎作伥,坏事做绝。赵高颠覆秦国有两个目的,一是灭秦复赵,一是自己当皇帝。国破家亡,他要复仇,身体被阉受尽人性的屈辱,扭曲的心态使他不甘终身为奴。天天在皇帝身边,在朝廷政治斗争的漩涡里,他见惯了,所以他并不畏惧,自己也想尝尝当皇帝的滋味。

本书上篇、中篇都让他隐忍着,直到下篇才让他出山,终于向火山爆发一样,蕴集了几十年的能量突然喷发出来,霎时间便让一个秦国天塌地陷,遭受了灭顶之灾。赵高的阴谋全部暴露了,果然身手不凡,迅即官至宰相,不但结果了秦始皇,还杀了秦二世,诛了李斯,宰了蒙恬、蒙毅、冯去疾、冯劫等文武重臣……屠了秦始皇的全部儿女,可以说他的阴谋其阴险狠毒的程度,已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登峰造极之最。

不是吗?一个太监,竞把秦始皇出生人死艰苦卓绝拼杀出来的大秦王朗葬送了,并且还杀了那么多重臣,这些骇人听闻的历史事实,证实了赵高是中国历史上阴谋得逞中最狠毒、最险恶也是最成功者。

从赵国的角度看,赵高当为壮士。但因为他破坏统一,企图复辟分裂,违背了历史的潮流,他不是推动历史前进,而是让中国的历史倒退,所以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观点,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赵高应该是中国历史的罪人。所以,一切为分裂而搞阴谋的人,都应引以为戒。

这就是本书对赵高的评价。

第五,赵姬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赵姬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女性,她美丽善良,风流多情。她曾在邯郸的危难时期带着政儿,东藏西躲,含辛茹苦度过了六年之久。原是一个邯郸街头的歌舞伎,她曾经钟情于吕不韦,但吕不韦却把她当做了权力的交易品。所以她恨他,决心报复他并扶持嫪大与吕不韦抗衡。她这一生中的第二个男人是子楚,和他有夫妻之情,但当她看到子楚妃妾成群时也冷了心。唯独对嫪大,赵姬却赋予了他真心的绝爱。他不仅相貌俊美,身材伟岸,而且和赵姬一样也是江湖艺人出身,两人患难与共,心心相印,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所以,嫪大及两个孩子被杀后,她完全丧失了生存的欲望。

赵姬又是一个很有心计的女人,她的计谋有着女人的特点,细针密缝,含藏不露。如为了保护政儿,她对子楚及吕不韦都巧为周旋,到底秦始皇是谁的儿子,只有她最知情。所以连吕不韦这样智商极高的人也竟然上了她的当。

第六,嫪大也是一个大男人

嫪大原是一个耍杂技的江湖艺人,长得很帅。后被吕不韦假阉后送入宫中,得到了赵太后的绝爱。官升至大郑官总管,大小事都由他决定,后又在赵太后的要求下,被秦始皇封为与吕不韦地位齐平的长信侯。但当他一尝到权力的甜头后,权欲就迅速膨胀起来,他也想争夺最高权力,也想让他和赵太后所生的儿子当皇帝,于是举旗反叛,最后被秦始皇处以车裂。

无疑,嫪大也是一个想在权力漩涡中一显身手的男人,但因为他是一个艺人,一个下层人,在那样的时代里是必然要遭到嘲辱的,即使史书也对他竭尽歧视,不惜进行人身辱骂,甚至连司马迁的《史记》也说他阳物硕大,乃致可以拉车云云。

嫪大虽然有江湖习气,但他也有江湖义气,试想:赵姬是邯郸第一美人,又贵为皇后、太后,如果赐大没有让赵姬难忘的真情,那么一个皇后何以值待与他结为生死恋,以致嫪大及两个孩子被杀后,赵太后悲痛得不愿活下去,最后尽管被秦王接回甘泉官,但还是郁愤而死。

所以,本书不走史书的套路,而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排除歧视,通过嫪大的历史足迹正视他的特点和个性,既表现他的江湖习气,更突出他的江湖义气及其与赵太后在邯郸的患难与共,让嫪大被歪曲的形象得以矫正。

这就是本书中的嫪大。

第七,韩非子是一个杰出的思想家。

韩非是法家的代表,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主张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以法治国而使秦始皇大为赞赏,不惜出重兵把他请到秦国。但却遭李斯等人的妒害而被秦始皇赐死。

韩非到秦国后,陷入了两难,他既想协助秦始皇一统六国,但又不愿赵国覆国,为维护祖国的利益,无奈提出了与李斯“远交近攻”相反的“近交远攻”这一致命的主张,就是这一主张使秦始皇下了杀掉他的决心。所以其实韩非的死,根本原因还在于此。李斯、姚贾的妒害只不过起到了推波助浪的作用而已。本书着重刻画了他的两难处境,通过韩非与秦始皇完全相反的主张,从另一侧面,更加反衬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艰难和复杂。

战国至秦汉之际,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了不起的时代,不仅出了个秦始皇,而且还幽了李斯、吕不韦、荀子、韩非子、平原君、信陵君、孟尝君、春申君、燕太子丹,还有陈胜、项羽、刘邦……其中包括十二岁的国家使节甘罗及八旬老翁唐且。并且那个时代不仅有这些文官谋士还有不少威震四方的武将,如蒙恬、李牧、廉颇、王翦等,他们无论是成功的,或失败的,都极其悲壮、极其感人,甚至连反面角色赵高都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们不仅有非凡的才华,而且都有很强的人性,尤其是男人的阳刚之气,他们不愧是中华民族的大男人。

其中,秦始皇是中国男人个性的典型,他有帝王的霸气,更有男人的志气。他既光明磊落,高瞻远瞩,又刚毅果断,有勇有谋,他是中华民族阳刚之气的代表。吕不韦也是一个魅力四射的男人,他胸怀壮志,运筹帷幄,为了权力,他可以不要金钱不要美女;他虽然是个商人,但却是一个目光远大、智谋过人的政治杰才。李斯在沙丘政变之前,也是一个了不起的大男人,他深谋远虑,运筹帷幄,又刚毅坚韧,在中央集权遭到危机的时候他挺身而出,一柱擎天,不愧为男人中的栋梁之材。韩非子忠心正直,浑身透发着男人的浩然之气,临死也没有放弃维护自己的故土。赵高是个阉人,按理他不是一个完整的男人,但他的心计,他的大胆,他的决断,他的隐忍,都使他无愧为一个男人中的大男人。

他们之中,不少人都死得十分壮烈,如太子丹、樊于期、田光的自刎,二十八个为太后死谏的男人,还有壮士荆轲、高渐离……在他们的身上都闪烁着中国男人的气质。包括韩非的死,吕不韦的死,李斯的死,李牧的死,蒙恬的死……都闪烁着男性的壮烈。

本书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通过他们的智谋,他们的情操,他们的爱憎,他们悲壮的死,展示了他们男性的风骨和气概,读之让人震撼不已!

本书的主题是反映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艰难悲壮。自始至终呈现着明线与暗线的交织。

明线是以秦始皇为代表的统一六国、维护中央集权的阳谋,目的在于表现他在统一与反统一斗争中的大志大谋。主要通过几个角度来反映。

一是受到各国君主臣将的激烈抵抗,如攻打赵国时受到了名将李牧的抵抗而大败,攻打楚国时,曾被项燕打得落花流水;二是受到了以信陵君为代表的,六国四君子的眢斗,比如信陵君的窃符救赵,比如以信陵君为盟军统率的五国联军在函谷关大败秦军;再是遭到以燕太子丹、张良等为代表的刺杀君主的阴谋,如秦始皇被荆轲刺杀及沙丘遇刺等,多次置秦始皇于九死一生的危难,进一步突出了大一统的艰难。还有是遭到多年潜伏在秦始皇身边长期隐忍终于颠覆了大秦帝国的赵高的破坏。所以,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程是十分艰难的,同时受到了几种势力的阻挠。如果秦始皇只是一介武夫,那是不可能成功的。

本书充分展示了秦始皇非凡的军事天才及政治谋略,包括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座空城计,包括他的用人谋略以及治国谋略等。

书中集中体现了秦始皇不但有自己的主见,而且善于与别人合谋,善于采用别人的智慧,包括善于采用韩非、李斯的阳谋。

秦始皇和李斯的谋略是阳谋的代表。他们的“远交近攻”“先弱后强”其实就是苏秦的纵向联合及张仪横向联合的综合利用。

战国历史上的纵横连合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以苏秦为代表的纵向联盟,是弱国联合对抗强国的联盟,即以弱小的三晋(魏、赵、韩)联合力量中等的燕、楚,对付齐、秦二强。

二是以张仪为首的横向联合,是强国兼并弱国的联盟,主要以秦国联合三晋对付齐、楚大国。

战国史上,无论破纵连横都与秦国密切柏关,秦国始终是纵横智斗的焦点,连横破纵是秦国的阳谋。远交近攻,先弱后强是这一谋略的发展,也是秦始皇的主要谋略。

而在阳谋的反面,却暗藏着像阴影一样的魑魅,中国古代阴谋家并不鲜见,他们是与政治阳谋相抵抗的一股阴暗势力,这是一股阻挡历史潮流的污浊暗流,也是一股祸国殃民的祸水。这股谋略的逆流主要暗藏于奸相贼臣、忤将及少数宦官、后妃之中,他们的阴谋大多卑鄙而狠毒,他们自己也往往落得一个千古骂名的下场。

赵高就是这股阴谋逆流中的一股祸水。

本书开章即为赵高的阴谋埋下了伏线,以后表现他苦练驾技从而被始皇看中,并升为中车府令,终于为他实现阴谋创造了条件。以后,他有意接近胡亥,并成为胡亥的老师,为他的政变奠定了基础。沙丘政变是赵高的大暴露,本书着重通过他抓住权欲这一大法宝,对胡亥及李斯行攻心战术,终于使他们的道德防线全面溃退。胡亥即位后,赵高的一系列措施都反映了他手腕的高超,从而使赵高这个阴谋家的形象在书中凸出,于是从侧面映衬了秦始皇阳谋大略的伟大。

本书通过阳谋阴谋的交织决斗,更深入地反衬了中国这段历史的惊心动魄。

本书自始至终交织着主线与副线的斗争。

以秦始皇为首的秦国统一六国是本书的主线,而六国的抵抗及反统一是全书的副线,主线只有一条而副线却是六条。六国的抵抗相当剧烈,尤其燕、赵、楚三国几乎到了以死相拼的程度。其中,攻打楚国是秦始皇最难过的一关,如果不是他冒着危险倾尽全国兵力交给王翦,很可能就会成为秦楚鼎立甚至秦、楚、齐三国对立的局面,那么秦始皇的统一大业恐怕难以实现。

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成功,主副线也终于融为一体。设副线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主副线的斗争,深化这段历史情节的复杂,同时也反衬了主线的艰难曲折,从反面角度更折射出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艰难及悲壮。

由于我写《中华五千年文化经典》丛书时,对古代军事思想,尤其对孙子兵法,孙膑兵法都做了认真的探索,所以对我历史小说的战争描写奠定了基础。

我是一个酷爱丈史的人,所以对中国五千年历代权力斗争比较熟悉。权力斗争给历史留下了许多借鉴、许多启示、许多教训,实在是惊心动魄、悲壮惨烈。这在我的《中华五千年文化经典》丛书历史卷及谋略卷中已作了大量阐述,在本书中又作了深刻的反映。

我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深感权力斗争是人类的最高斗争,也是人类的最高欲望、最高谋略。二千年前的秦朝权力斗争就如此尖锐,如此剧烈,足见权力斗争之残酷、之诱人。前已述及,秦始皇最后的失败,在于过分相信自己,而没有选好接班人,如果他事先立好太子,那么赵高也不至于有如此有利的篡权条件。

其次,便是深感中国历史上统一的艰难,统一是权力斗争的成功。综观中国五千年历史,是一部为统一而奋斗的历史。否则,中国不可能保持现在的大国。中国的历史,经历了无数次的分裂和统一,实践证实,每一次分裂,都标志着历史的倒退,而每一次统一,都是历史的前进。尤其每一次统一,几乎都经过了浴血奋战,历尽了艰难困苦。如公元三千多年前,炎帝、黄帝和蚩尤经过奋战,开创了华夏民族的第一次统一。第二次是西周周武王灭纣,统一了商周,开创了西周时代。第三次就是秦始皇结束了中国八百年分裂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大大扩充了中国的版图。第四次是李世民父子结束了隋末的分裂,完成了大唐的统一。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大分裂,一是周朝诸侯的大分封,导致春秋战国的八百年七国激战;二是三国、魏晋、南北朝历时数百年的分裂;三是宋代之后的辽金时代尖锐的民族矛盾、民族分裂,所以自古以来陕西、河南、河北、山西一直是中国的大战场。

中国的这几次大统一以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国最为艰难,可谓血流成河,尸骨成山。所以倍感统一的不易。本书比较凝重地再现了中国历史的这一艰难的步伐。

再次,是深感阳谋和阴谋斗争的尖锐,这是权力斗争不可避免的较量。阳谋往往是建设性的,而阴谋则是破坏性的、颠覆性的,因为阳谋是在明处,而阴谋则在暗处,所以往往阴谋易得逞。本书秦始皇历尽千难万苦开创的王朝为什么很快葬送在赵高的手下?

这就启示了阴谋颠覆的危害性,从而强调人们警惕阴谋家的重要性。本书自始至终从各个侧面都突出了阳谋和阴谋的较量,反映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

我通过写这几部历史小说的创作,越发感到要想写出伟大的作品、传世之作,那就首先要有较强的思想性,也就是说要能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自古以来,文如其人,就是说,什么样的人写出什么样的文。所以要提高作品的思想性,首先要提高作家的思想水平。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我的小说中,凡是没有注出处的诗词歌赋,都是我自己的创作。

最后,请让我衷心感谢中国文联出版社各部门全体职工、领导奚耀华社长对出版我的历史小说“千古系列”的大力支持,我还尤其感谢我的两位责任编辑张雅南主任及周完淳先生,感谢他们的大力支持及所付出的辛勤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