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碾平世界的10大动力(1)

《圣经》告诉我们说,上帝用6 天时间创造世界,第7 天时他休息了。世界变平的过程要更长一些,它是在10个主要的政治事件、创新活动和公司的合力下完成的,没有人能在这个过程中停下来休息。本章主要讲的是碾平世界的10大动力,以及这一过程带来的各种新型合作方式。

第1 大动力:1989年11月9 日,创新时代的来临:柏林墙的倒塌和Windows操作系统的建立我第一次看到柏林墙时,它上面已经有一个洞了。那是1990年12月,美国前国务卿詹姆斯。贝克到柏林访问,我参与对其形成的报道。贝克第一次看到这个苏维埃时期的纪念物,当时我和其他记者一起站在他的身旁。贝克在回忆录《外交政治学》中写道:“那是一个雾蒙蒙的天气,身着雨衣的我感觉自己像是约翰。勒。卡雷侦探小说里的人物。但是当我透过柏林墙的小洞看到东柏林那单调的建筑时,我意识到民主德国人已经将一切牢牢抓在了自己的手中。这是他们的意志力决定的。”贝克看完离去后,我们几个记者轮流看那个小洞,我还给我女儿带了几块墙砖回家。当时觉得这真是件很古怪的事情:在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中建造这样一堵墙,目的仅仅是为了防止住在墙一侧的人欣赏、甚至窥视另一侧。

对于老一代人来说,柏林墙的倒塌确实让他们感到不安。在消除贫富差距方面,没有什么社会制度可以和共产主义相媲美。对那些已经习惯于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民主德国人来说,过去的生活尽管辛苦而贫困,但是工作、住房、教育和养老金都有保障,因此他们可能觉得很难适应柏林墙的倒塌,但是对于很多其他人来说,这却是通往自由的契机。因此柏林墙倒下的意义并不局限在柏林一个地方,这是一个令世界变平的事件。

要感受柏林墙倒塌带来的深远意义,我们最好听听德国或苏联地区以外的声音。

当柏林墙倒塌时,塔让。达斯是印度工业联盟的领袖,他感受到了这一事件给印度带来的连锁反应:“印度当时有很多规章制度和官僚作风。在摆脱了英国长期的殖民统治后,尼赫鲁上台,他在治理国家上没有什么经验。美国当时忙于欧洲、日本和马歇尔计划。所以尼赫鲁就将他的经济智囊团派到了莫斯科。这些人回国后汇报说,苏联的成就令人吃惊,他们的计划委员会配置资源、发放经营许可,可以决定一切事情。

于是我们也开始仿效,但我们忘记了印度是有私营部门的……从此以后,印度的私营部门也受到规章制度的限制。到1991年的时候,印度仍然有私人部门,但是他们受到严格的管制,并且不受政府的信任。因为他们只想着赚钱!1947~1991年建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国有。国有部门带来的沉重负担几乎让印度破产。

我们还不起债。

虽然在跟巴基斯坦交战中,我们多次获胜,但这并没有给我们这个民族太多自信。“1991年,印度的隐痛或基本已经用尽,时任印度财政部长的辛格指出,印度必须让本国经济更多地融入全球贸易,解除经济管制,实现私有化。达斯说:”我们‘柏林墙’倒了,这就像释放了笼子里的老虎,贸易管制也被解除了。过去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只有3%,被称作‘印度人的增长率’——因为印度人一向以性格温和著称,‘印度人的增长率’也就代表着缓慢、谨慎和保守。1994年印度实施经济改革3 年后,我们的经济增长率达到了70%.过去你想获得更多的收益只有到美国去,现在,你在印度也可以成为福布寺全球富人榜上的人物……过去我们只有1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现在我们的外汇储备已达到了1180亿美元。文化和思维也发生了改变……10年内,我们从内敛的自信发展到毫不掩饰自己的勃勃雄心。“

这一事件还让我们以不同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将它视为一个整体。因为柏林墙不仅阻隔了道路,还挡住了我们的视线。当柏林墙存在的时候,我们很难将这个世界当作单一市场、单一生态系统和单一社会。1989年前很难想象会有什么全球政策。

在哈佛大学任职的印度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喜欢引用梵语里“井底之蛙”的故事,他说:“在柏林墙倒塌之前,很多人就像井底之蛙一样看这个世界。

柏林墙的倒塌给人们创造了相互交流的机会,就好像一个井里的青蛙忽然可以见到其他井里的青蛙一样……我之所以庆祝柏林墙的倒塌是因为我确切地知道,我们可以相互学习到很多东西。“森提到:”妇女的自由可以提高她们受教育的程度,降低人口出生率和婴儿死亡率,增加她们的就业机会,进而影响她们的政治权利,使妇女在地方自治政府中可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最后,柏林墙的倒塌不仅可以让更多人接触对方的知识网,而且有助于他们接受共同的标准——经济运作的标准、会计标准、银行标准、制造计算机的标准和撰写经济论文的标准。我以后将更多地讨论这一问题,但可以在这里说的是,共同标准创造了一个更为平坦的竞争平台。换句话说,柏林墙的倒塌使得好的做法更容易得到推广。

当经济或技术标准出现在世界大舞台上时,这些标准变得能更快地被接受。

仅以欧洲为例,柏林墙的倒塌有助于欧盟的形成和成员国数量的增加。这些因素和欧元的出现相结合,在这个曾被铁幕分割开来的区域营造了一个单一经济区。

虽然柏林墙倒塌的积极效应立即就已显现,但它倒塌的原因却并不十分明晰。

导致柏林墙倒塌的因素并非只有一个。这既是前苏联体制内部矛盾和低效率的产物,也是因为前苏联为了和里根政府进行军备竞赛而最终受到拖累,而戈尔巴乔夫失败地区改革那些不能改革的体制,也起到了催化作用。但是如果让我指出最重要的因素,我想应该是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信息革命。极权统治依赖的是对信息和力量的垄断,然而传真机、电话和其他现代化通信工具的广泛应用却让过多的信息传到了铁幕的另一边。

1977年史蒂夫。乔布斯(Steve Jobs)和史蒂夫。伍茨尼亚克(Steve Wozniak)

发明了著名的苹果II型家用电脑。1981年第一台IBM 私人电脑投入市场。1985年第一个版本的Windows 操作系统问世。而使得IBM 电脑出现了革命性的改良的Windows 3.0 系统是在1990年5 月22日投入市场的,这仅仅在柏林墙倒塌的半年之后。柏林墙的倒塌拆除了地缘政治的屏障,使得我们能够交流信息、使用同样的标准、并以全球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Windows 系统和IBM 个人电脑则消除了另外一种重要的屏障,使得每个人可以处理、写作、掌握和传播比以往多得多的信息。

微软的首席工程师克雷格。芒迪(Craig J. Mundie )说:“装载了Windows操作系统的电脑使得上百万的人们能够把他们的观点数字化,并广为传播。”渐渐地,都能够被数字化。芒迪还谈到:“人们处理信息变得更加方便和廉价。他们可以在书桌上、厨房里、卧室里、地下室操作电脑,而不必要非得使用只有大企业才拥有的大型计算机,也不需要非得成为程序员才能使用电脑。”

这种变化对世界变平的影响是意义深远的。装载了Windows 操作系统的个人电脑,以及柏林墙的倒塌启动了世界变平的过程。当然,人们一直以来就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他们在远古时代就在洞穴的墙上绘画,到古滕堡印刷术和打字机出现后人们发表言论变得更加容易。但是装载了Windows 操作系统的个人电脑使得人们可以在书桌上就把自己的观点变成数字化格式。数字化格式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一旦人们能够用比特或字节把自己的内容数字化,他们处理信息就会更有效率。随着远程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就可以把自己的观点通过各种新的途径传送给越来越多的人。想象一下那个只能用笔和纸写作的人,想象一下那个只能用打字机写作的人,再看看一个拥有个人电脑的作者!

比尔。盖茨在创办微软的早期曾经说过,他的公司的使命是让每个人获得“手边的信息”(Information at your fingertips,IAYF)。在全球化3.0 时代,人们将他们自己变得全球化,这主要就是通过Windows 操作系统、苹果和IBM 的个人电脑实现的。

这些发展给了个人随时随地写作、整理并传播信息的能力。

微软的首席工程师芒迪谈到,Windows 作为主要操作系统的地位越巩固,程序软件上开发出来的应用软件就越多,生产力水平也就能提高得越快。在数以万计软件上的努力下,Windows 最终拥有了38种语言,极大地方便了各国的电脑使用者。

在同一时期,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只要他们购买一台个人电脑和一个调制解调器,他们就可以用电话上网并通过网络服务供应商(如Compu Serve 和美国在线)发送邮件。芒迪说:“个人电脑、传真机、Windows 操作系统和调制解调器的广泛应用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这些都是启动全球信息变革的基本平台。”关键是如何将所有这些都融入单一的可共同操作系统。芒迪指出,一旦我们拥有一个标准化的计算机平台(IBM 个人电脑),一个处理Word和电子数据表的标准化图形用户界面(Windows )和一个用于交流的标准化工具(调制解调器和全球电话网络),也就是说,一旦拥有这一基本的可共同操作平台,这些应用就会很快传播开来。

柏林墙倒塌之后,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将其个人电脑连接到全球通信平台上,已经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人们通过数字化的格式传输任何信息。对个人的政治限制在柏林墙倒塌之后已经开始瓦解,尽管还有很多压制的力量。对个人的信息限制在个人电脑、Windows 操作系统和调制解调器出现之后也被消除了。这两个同时发生的变化使得个人在平坦的世界上能够尽可能深入和广泛地交流。他们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方式交流,也可以把他们的观点和众多的人交流。

和过去的历史比较,这些变革是令人激动的。但是这些变革和滞后的发展相比,仍然是粗陋和初级的。芒迪说:“最初的平台受到很多限制,因为缺乏基础设施。”我们今天见到的因特网——神奇的数据交换程序可以连接一切人和一切事物——在当时还没有出现。那时的网络只具备交换文件和电子邮件的很基本的程序,只有使用相同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用户才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文件转移来实现文件交换,而且即使是这些简单操作也只有那些电脑高手才能完成。你不能像现在一样很轻松地发送电子邮件,特别是当你不在自己的公司和没有使用自己的因特网服务器的时候。那个时候,如果你使用的是美国在线,你就很难和Compu Serve 的用户进行交流,这种交流既不简单也不可靠。芒迪说:“当时的情况是,尽管所有的电脑上都集聚了大量数据和各种创新成果,但却没有什么简单和可共同操作的方式让人们分享这些数据。虽然一些应用程序允许个别系统共同运作,但总体来说这只局限于单个公司内部网络间有计划的数据交换。”

虽然网络的功能还十分有限,但从柏林墙倒塌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却是个人能力突飞猛进的时候。那个时期是“我和机器可以更好更快地对话,所以我可以做更多事”的时代,也是“我和机器可以和公司里的其他人更好更快地对话,所以我们可以创造更高生产力”的时代。

尽管并不引人注目,但这个令人激动的新时代确实存在不和谐的音符。为柏林墙倒塌而弹冠相庆的不光是美国和欧洲人,还包括举起土耳其咖啡表示庆祝的本。拉登。

他认为,前苏联解体的主要功绩应归属于(在美国和巴基斯坦军队的帮助下)

迫使前苏联军队在1989年2 月15日从阿富汗撤军的伊斯兰圣战组织。前苏联撤军9 个月后柏林墙就倒塌了,在失去了这一强大敌人后,拉登又开始寻找新的对手,他发现美国在他的家乡沙特仍有大量驻军,这是他不愿看到的。于是,就在我们为柏林墙倒塌和Windows 视窗开启而欢呼雀跃并且认为自由市场环境已不存在意识形态威胁时,拉登却将枪口对准了美国。虽然拉登和里根一样都把社会主义的前苏联看作“魔鬼帝国”,但拉登逐渐也把美国视为仇恨的对象,他认为伊斯兰主义的优越性要胜过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前苏联的消亡不但没有给他带来挫折感,反而令他勇气倍增。他对扩大了竞争平台感到厌恶。有人认为是里根通过军备竞赛拖垮了前苏联,有人相信IBM 、斯蒂夫。乔布斯(苹果公司创始人)和比尔。

盖茨通过网络推倒了柏林墙,但在伊斯兰世界,很多人却认为是拉登用宗教狂热瓦解了苏联和柏林墙。

简而言之,就在我们庆祝“11.9”时,另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9.11”却在埋下了伏笔。我将在书中下半部分谈及此事,现在让我们继续讨论令世界变平的因素。

第二大动力:1995年8 月9 日,互联时代的到来:Web 的出现和网景上市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上文提到的个人电脑、Windows 和局域网的发展已经到了极限。人们可以用数字化格式处理信息,这当然很好,但是为了实现更大的突破必须使世界联系到一起。只有我们能够以极低的成本把自己的信息传播出去,其他的人才能分享并使用我们的信息。到了20世纪90年代,在短短的几年时间中出现了重大的突破:互联网出现了,这提供了以极低的成本进行全球沟通的工具;万维网创造了一个魔术般的虚拟世界,每个人都能够把自己的数字化信息传到网上,其他的人可以很容易地接触这些信息;各种搜索引擎出现了,人们可以方便地寻找在网站上的各种网页,这种搜索引擎是如此简单,每个人都开始上网了。互联技术的革命推动了世界变平的过程。

英国物理学家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 )提出了万维网的概念,即建立一个系统,以便创造、组织和连接文件,方便人们浏览。1991年,当他为欧盟在瑞士的核能研究机构(CERN)做咨询的时候,他创造了万维网并建立了第一个网站。

这一尝试是为了让科学家们更轻松地分享研究成果。电话和调制解调器可以将全世界的电脑连接起来。但是电话线和调制解调器只能将你的电脑连接到互联网上。如果你不知道怎样查找信息,即使你到了互联网上也仍然很茫然。尽管电子邮件已经出现,但是在网上分享信息仍然是困难的。没有网站、没有网页、没有浏览器,人们不知道如何去搜索信息。

伯纳斯。李(Berners-Lee )设计的万维网(World Wide Web)成为第一次大突破,使因特网(Internet)活跃起来,成为人们联系和写作的一个工具——不单是精通计算机的“怪人”,任何人都可以使用这一工具。尽管人们常常交替使用“World Wide Web”

和“Internet”这两个术语,它们的含义可不尽相同。正如伯纳斯。李在他自己的网页上所解释的那样:“因特网是一种把各个网络联系起来的网络,主要由许多的计算机和电缆组成。温特。瑟夫(Vint Cerf )和鲍伯。卡恩(Bob Kahn)

(他们是因特网的发明者)所作的工作就是解决怎样利用因特网来发送小‘信息包’。 .这就是因特网的确切含义。人们通过因特网传送信息包——到世界的任何地方,通常在1 秒钟之内即可完成。许许多多的活动使用因特网:例如,在我创造全球超文本系统——我称之为万维网——之前的很长时间里,电子邮件遍及各地。“

万维网的确切含义到底是什么呢?已成为一种并联的世界、令人惊异的这种电脑空间其本质是什么呢?伯纳斯。李解释说:“万维网是一种抽象的(想象的)

信息空间。在因特网上,你找到许多联网的计算机,而在万维网上,你找到各种文件、声音、录像……这样一些信息。在因特网上,通过计算机之间的电缆进行相互连接,而在万维网上,通过超文本链接进行相互连接。万维网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在因特网上的计算机之间需要进行交流活动。没有了因特网,万维网也就不存在了。而万维网使得因特网更为有用,因为人们真正感兴趣的是信息(更不要说知识和智慧了),并不是真想了解连接到因特网的计算机和电缆。“

伯纳斯。李建立的第一个网址(也就是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网址)是:http://info.cern.ch,1991年8月6 日第一次出现。在网址中解释了万维网的工作原理,个人如何才能拥有一个浏览器,如何建立一个网络服务器。1999年6 月14日的《时代》杂志在其任务简介中,认为伯纳斯。李是20世纪最重要的100 位人物之一,《时代》杂志这样总结他所建立的万维网:“托马斯。艾迪生因发明电灯泡而赢得荣誉,但他有许多人在他的实验室为此而工作。威廉。萧克莱(William Shockley)也许可称之为晶体管之父,但实际上这是他的研究团队中两位科学家的创造。如果历史上曾有一样东西是由委员会所创造的,这便是因特网——尤其协议和信息包转换。

但万维网可是伯纳斯。李独一无二的创造。他设计出了万维网……并且,他……